滨湖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桃红柳绿、水墨江南的诗画美景,更在一杯香如兰桂,味似甘霖的无锡毫茶。
根据《无锡金匮续志》(道光)物产篇记载“茶横山雪浪庵有数十株山僧于谷雨前採之曰本山茶香味不减洞庭碧螺春”,可见其茶味醇浓,茶香飘逸。
雪浪山茶自明清时期便有“贡茶”美誉。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无锡,尝过雪浪山的雨前茶后,挥毫题词:“茗碗偏饮滋味长”。
如今雪浪山上还有康熙庚申年间(1680年)禅院主持觉海种植的148棵古茶树,至今仍散发出幽幽清香。在这里,滨湖茶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
无锡毫茶在每年清明前开始采摘,以一芽一叶初展为标准,长度不大于3厘米,每500克清明节前的成品,芽叶数量超4万个。
鲜叶采回后经摊凉、杀青、摊放回软、揉捻、初烘做形、提毫、足烘、筛分精制八道工序最终成型。制作技艺,工序手法讲究颇多,轻重交替,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力道尽在手中,因此诞生美味毫茶。
据无锡毫茶创始人之一朱夕坤研究员介绍,无锡毫茶于1979年创制成功,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第二个创制的全国名茶,该茶于1986年获商业部全国名茶称号,1989年获农业部年度优质农产品称号,此后参评全国“中茶杯”、江苏省“陆羽杯”名优茶评比,屡获特等奖、金奖奖励,2023年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太湖明珠钟灵毓秀,临近太湖温润平和的小气候,偏酸肥沃的土壤,茶树原叶茶多酚、茶氨酸含量高,香气浓郁,为制作出好茶提供了优质原料,也让滨湖成为无锡市茶叶开采最早的区域。
滨湖区茶叶种植面积约3400亩,全年干毛茶产量约75吨,年产值3000余万元。茶叶生产以炒制高档名优绿茶为主,春茶收入约占全年的80%以上。茶园主要分布于太湖沿岸的低山丘陵地带,以马山街道、雪浪街道、胡埭镇为重点产区,生态环境条件得天独厚。茶树品种以福鼎大毫、福鼎大白为主。
地产茶叶品牌主要有“无锡毫茶”“太湖翠竹”“太湖碧螺春”“太湖白茶”。每一味都沾染着茶农的采茶手艺,和这片湖湾独特的清新。
在时光清浅时,细品毫茶的匠心与灵动,用一盏茶与湖畔的慢生活撞个满怀茶叶,赏山水如画的诗意江南。